关闭
关闭
免费注册
安徽无为:“中国羽毛羽绒之乡”招牌为何愈发闪亮
【行业新闻】2021.12.15 无为市人民政府网站安徽学习平台

天气渐冷,安徽无为羽毛羽绒产业园内的各家企业都迎来了生产销售的旺季。车辆运来一堆堆鹅毛鸭毛,分拣机内的羽绒上下翻腾飞舞,一片片羽毛被精准切片成形,一个个成品羽毛球被按类别装入桶内……2015年,安徽无为首次被评为“中国羽毛羽绒之乡”,不久前通过国家复评再次获此殊荣。

上世纪70年代末,无为这片产业还是空白,不少人只是手提肩挑、走街串巷的“鹅毛贩子”。历经40年,他们如何完成一次次转变,从“鹅毛贩子”走上工业化、集群化发展模式的?第一代创业人已经老了,未来发展的“接力棒”该交由谁来完成?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优质羽绒被分拣机分拣出来 汪武 摄


“90后”担当重任登上“舞台”

年轻时走南闯北收购鹅毛鸭毛,完成资本积累后返乡创业的无为人有很多。他们打拼了一辈子,现在基本都过了知天命之年。未来企业怎么发展,由谁来担当重任?记者采访发现,很多“90后”创二代、创三代开始担起重任登上“舞台”。

200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的金鹏,返回家乡协助父亲一起经营羽毛制品公司。目前,他是无为鹏翔羽毛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负责公司生产管理。他的父亲早年从事的也是羽毛羽绒收购生意,上世纪90年代返回家乡创业,从事羽毛加工生意至今,公司规模从十几个人发展到如今近200人。“我们2009年是无为当地第一家进入工业园区的,可以共享里面的很多资源。2019年公司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年生产60吨切片。”金鹏对公司情况了如指掌,各方面跟父亲学习,自己也不断摸索,“等到合适的机会,肯定会生产羽毛球成品,同时也做自己的品牌”。

1995年出生的俞杰是“创三代”,现是杰翔羽毛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刻苦钻研勤于学习,从最基本的原料检验学起,四处走市场进行考察。他还向从事了一辈子羽毛行业的爷爷、爸爸建议,将公司的重心转向羽绒产业。“羽毛切片利润相对较低,每天产量也有限,而羽绒产业市场更大。”经过全家讨论,公司的羽绒加工厂房建立起来,投入全自动化生产线,目前各方面发展还不错。“未来我们肯定要做高端羽绒,和很多品牌服装合作,打响自己的知名度。”


看中这片热土 从上海落户无为

一进入无为羽毛羽绒产业园,东隆家纺股份有限公司便映入眼帘。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企业,主要从事羽绒水洗、印染和面料的生产,2008年落户无为,看中的正是这个全国重要的羽毛、羽绒集散地。公司600多名员工中,绝大部分来自无为本地,而李生明就是当地人。2020年,公司累计完成工业产值达10亿元,税收达3000万元,被认定为省级绿色工厂。

最早一批招商引资的羽绒羽毛企业,极大带动了无为的经济发展,为更多无为人家门口就业提供机会。2015年,政府为扶持羽毛羽绒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谋划建设了无为羽毛羽绒产业园区。园区规划面积约2.31平方公里,规划了道路、污水处理、集中供热、职工公寓、科研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和物流中心等配套设施。2019年,波司登在无为羽毛羽绒产业园区设立波司登羽绒工业园区,打造全国“高档鹅绒基地”。

目前,无为羽毛羽绒产业园已落户羽毛羽绒企业20余家,东隆、万利达、文翔、汇丰、鹏翔、永胜、金盛、杰翔等8家规模以上企业。


40年历经4次转型变革

无为人身上吃苦耐劳、抱团发展、永不止步、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令记者印象深刻。当地人对这些优秀品质也颇为认同。

据无城镇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一些无为人走街串巷成为“鹅毛贩子”,到80年代已在全国形成了1000多人的收购队伍。90年代中后期,积累了资金和技术的无为人开始回乡投资办厂,主动延长产业链,并逐步走向工业化生产,抢占更多市场话语权。目前,无为羽毛羽绒生产及配套企业总数达到1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家。总产值达55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5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近年来,无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持羽毛羽绒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羽毛羽绒产业专业园区,引进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开启了传统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40年经历了4次变革,这是无为人不断探索、变革的印迹。”

“无为的羽毛羽绒产业链条很完整,全国各地有从事养殖的、开办屠宰厂的、做冷链产业的,从业人员3万余人。”无为羽毛羽绒产业协会会长俞能文说。他是2010年返乡创业的“创二代”,和他类似经历的人有很多。他认为,无为产业发展起步虽晚,产值比不上江浙,但近年来政府扶持力度大,正在全力追赶,企业也逐步向品牌化转型。

“很多企业开始从代工转为打造自有品牌,全国比较知名的羽毛球品牌‘翎美’就出自无为。很多国内大品牌正在和无为洽谈入驻园区事宜,相信未来行业发展肯定更好。”俞能文说。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