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0月)
一、港南区基本情况
(一)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港南区是1996年地级贵港市成立后设立的县级区,地处广西桂东南区域,位于亿吨级西江(又名珠江)黄金水道的中游地带、贵港市区西江流域郁江南岸。区辖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165个村委(社区),区域总面积1099平方公里,2012年末总人口为62.8万人。
贵港是华南地区的联运交通枢纽,大西南东向出海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之一,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海关出口检疫机构齐全。西江航道一年四季可通航千吨级船舶,从贵港出发可直达粤港澳地区,上溯可达南宁、百色等地。港南区拥有西江黄金水道岸线100多公里,现有港口码头5个,规划新建大型港口码头3个,324国道、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柳州三江到北海高速公路和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黎塘至广东湛江复线铁路等穿境而过,距南宁吴圩国际机场约130公里,距离桂平军民两用机场约60公里,水陆交通便捷,物流运输成本低廉。
近年来,港南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贵港市委、市政府“三年目标任务行动计划”部署,大力推进“一园两城三中心”建设,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先后荣获“2011年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12、2013年广西产粮食大县”、“2010、2011、2012年广西林业产业发展十强县”、“2011—2012年广西依法行政先进市县”、“2012年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开发区”、“2012年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区”等奖项。
2012年,港南区实现生产总值60.55亿元,其中一产18.12亿元,二产21.29亿元,三产21.14亿元;全区工业总产值72.77亿元,工业增加值15.89亿元,工业利润2.23亿元,工业税收1.55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55.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6403万美元,出口交货值2880万美元,港口货物吞吐量100万吨;实现农业产值31.14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3.8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87.30亿元,财政收入3.5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28元,农民人均收入7684元。
2013年前三季度,港南区实现生产总值42亿元,同比增长8.2%;财政收入3.8亿元,增长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亿元,同比增长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8亿元,同比增长2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5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582元,同比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亿元,同比增长13%。
港南区羽绒加工产业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民利用农闲季节,凭着港南人吃苦耐劳精神,走乡穿户收购羽毛,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甚至泰国、老挝、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地区,从事羽绒收购的在外人员约五六千人,开始时主要是简单的羽毛购销业务、手工式作坊,其后逐步到初级分毛加工、水洗羽绒加工和羽绒制品加工。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至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建立起了为港南羽绒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国际性羽绒毛原料收购网络,羽绒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日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广西区内最大、全国四大羽绒加工基地之一。2007年1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羽绒工业协会联合授予了港南区“中国羽绒之乡”荣誉称号。
港南区羽绒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桥圩羽绒城和江南工业园区羽绒工业城内,初步形成了以324国道为轴线,以贵港江南工业园区羽绒城、桥圩镇、八塘镇、湛江镇为集中点的点轴结构羽绒产业集群带。全区现有羽绒加工企业195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38家、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18家、个体户139家;羽绒制品加工企业5家、有水洗羽绒加工企业12家;从业人员15000多人;拥有羽绒加工机械设备1200多台、水洗生产线35条。2012年,全区原料毛加工量6.8万多吨,年产羽毛片约4.4万吨、羽绒约1.4万吨、羽绒下脚料约0.7万吨和羽绒制品约210万件。2011年、2012年羽绒及羽绒制品出口交货额分别为3638万美元和1136万美元。
2012年,全区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规模羽绒企业有16家,其中5000万元以上有5家、1亿元以上的有7家,规模以上羽绒企业2012年度的产值16.1亿元,占全区羽绒产值26.8亿元的60%。主要骨干企业有贵港市鹏程羽绒有限公司、贵港市昌发羽绒有限公司、贵港市顺星羽绒有限公司、贵港市顺丰羽毛有限公司、贵港市金弘羽绒公司、贵港市和津羽毛有限公司、贵港市汇海羽毛有限公司、贵港市亨利来羽绒公司等;主要羽绒制品品牌有金弘羽绒寝具、乔飞羽绒服、金丰羽绒被、建兴羽绒被、丰源亨羽绒被等企业。
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贵港江南工业园区坐落在港南区。港南紧紧依托江南工业园的优势,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初步形成羽绒、木业、造纸、造船、化工等优势产业。羽绒产业是港南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羽绒工业规模企业产值16.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7亿元的30%;羽绒产业出口交货额1136万美元,占全区出口交货额2880万美元的39.4%;羽绒工业缴纳税金5816万元,占全区工业行业税金15458万元的37.6%。
二、区域内的品牌群体和突出的龙头企业介绍
港南羽绒行业羽绒制品品牌主要有贵港市金弘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弘牌羽绒寝具和贵港市乔飞羽绒有限公司生产的乔飞牌羽绒服、贵港市金丰羽绒有限公司、贵港市建兴羽绒有限公司、贵港市丰源羽绒有限生产的羽绒被等,由于受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港南羽绒制品出口波动大、受阻大。
2012年度,贵港市鹏程羽绒有限公司产值3.73亿元、贵港市昌发羽绒有限公司1.95亿元、贵港市顺星羽绒有限公司1.24亿元,这些企业主要产品是水洗高质羽绒。
三、根据规划近四年羽绒产业发展情况
港南区区委、区政府在发展羽绒产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次组织参加“粤港澳招商推介会”、“泛珠会议”、“桂台经贸合作会议”、“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羽绒博览会”等大型推介活动,组织赴粤港澳、浙江、北京等地外出招商活动,积极引进和发展羽绒企业。同时,采取重谋划、解难题、广宣传、大招商等主要措施,努力解决前些年制约羽绒产业发展的用水、用电、用地和资金等瓶颈问题,努力做大做强港南羽绒产业。
2010年,港南区人民政府制订和组织实施了《港南区羽绒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0—2020)》,把羽绒产业重点规划布局发展于贵港江南工业园区羽绒工业城内。自2011年下半年,贵港市人民政府把江南工业园区的管辖权下放给港南区,贵港江南工业园羽绒工业城建设进入了快速推进阶段,2012年,港南区人民政府筹资1.8亿元投入园区羽绒城一期3000多亩征地拆迁和道路、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至目前基础设施工程已基本完工,羽绒工业城4公里道路今年建成交付使用;2013年,融资3.5亿元加快推进羽绒工业城和环保皮革城路网、管网设施、废水处理厂建设。
通过优化羽绒工业城发展环境,吸引了一批企业落户羽绒工业城。2012年与2010年相比,港南区羽绒企业个数由原来102个增加到195个,增长91%,年原料毛加工量由5万吨增加到6.8万吨,增长36%,羽绒行业年产值由20.5亿元增加到26.8亿元,增长30.7%,羽绒制品企业由原来空白增加为3家,羽绒制品年产量由0件增加为210万件(套),有5家羽绒企业获得“自治区畜牧业龙头企业”称号,有2家羽绒企业获得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同时,目前有扬翔肉鸭、华强羽绒、燕通羽绒、强盛羽绒、东鑫羽绒、亨利来羽绒二期、乔飞羽绒二期等7个重大羽绒项目正在施工建设,另有鸿昌羽绒、新东海羽绒、和谐羽绒制品和羽绒仓储物流中心等羽绒重大项目已签约入驻,等待园区招标挂牌供地后开工建设。特别是2012年招商引进了中国羽绒巨头柳桥集团投资入园兴办了华强羽绒制品项目,将于今年春节前建成投产,年产值近5亿元。此外,扬翔屠宰加工项目投资4亿元,项目产业链包括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年屠宰5000万只鸭、年产3600万只烧鸭及配套肉制品深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后对发展壮大港南羽绒原料基地起重要推动作用。这些羽绒项目和仓储物流项目合计总投资额约12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新增羽绒制品生产能力约200万件,新增年产值37亿元、年税利2.2亿元,将使港南羽绒产业年产值翻一番,不难预见,随着江南工业园区羽绒工业城的开发建设推进,将会促进羽绒产业的升级,提升行业发展质量,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港南羽绒的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
港南羽绒先后建成了桥圩镇“贵港国际羽绒综合贸易中心”和贵港江南工业园区羽绒市场,积极推进羽绒专业市场建设,配套羽绒产业升级发展需要。
港南羽绒在注重行业规模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能力的建设,推进低碳、清洁环保型经济发展。港南区目前所有水洗羽绒项目企业,均自建有水洗羽绒废水处理系统,经过处理后产生的中水80%以上重复循环使用,剩余废水汇入园区污水处理厂二度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管网。
四、市(县)级及以上政府批准的羽绒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优惠政策及扶持措施
港南区人民政府于2010年即制订和组织实施了《港南区羽绒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0—2020)》,同时,专门针对羽绒产业制订实施了优惠政策,主要内容有:对于新引进的羽绒项目企业,根据该羽绒项目企业的投资规模和提供税收情况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方式,通过区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方式来对企业在项目用地方面进行补助扶持,主要是根据该项目企业建成投产后所交税金及附加的地方所得部分,在规定的年限内进行返还扶持;针对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的投资项目、重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等进行重点扶持。
五、下一步推进羽绒产业发展的计划及措施
从国内外市场销售看羽绒产品的发展趋势看,欧洲羽绒及羽绒制品进口的主要来源于中国,我国羽绒制品占全球市场份额70%以上。国外羽绒产品普及率及其羽绒消费观念认识度较高,反观国内市场,在国内羽绒寝具内销市场占有率低,产品80%以上出口,普及率尚不足1%。我国13亿人口是潜在的庞大消费市场,若我国羽绒普及率提高到30%,则羽绒制品国内需求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持续增长和消费理念不断更新,羽绒消费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这为我国羽绒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港南区发展羽绒产业集群具有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和区位优势。港南区年原料羽毛加工量已近7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羽绒羽毛原料加工集散基地之一,具有发展羽绒制品深加工业最为丰富的原料;港南区羽绒生产使用的水、电、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较低,与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劳动力成本低20%左右;港南区面向粤港澳、背靠大西南,居泛珠三角区域与泛北部湾区域的结合部和亿吨西江黄金水道之畔,水陆交通发达,产品内销、出口均方便快捷。同时,港南区在全力加快推进“羽绒工业城“建设,为港南羽绒产业大发展提供大平台,现已基本完成一期3000多亩土地征收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投产、在建、签约入园羽绒及配套企业17家。港南羽绒产业从大型养鸭基地建设,到初级分毛加工,到水洗羽绒加工,到羽绒制品加工,到羽绒仓储物流、技术研发等产业链框架已基本搭建起来。这些坚实基础条件,必将加快港南羽绒产业大发展。
港南羽绒产业下一步发展规划将重点推进“羽绒工业城”开发建设,主要定位:全国最大的优质羽绒原料加工基地,将发展以水洗羽绒加工、羽绒服和羽绒寝具加工为主导,以羽绒产品展销、羽绒产品期货交易、羽绒加工技术产品研发为支撑,以羽毛高蛋白生产、纺织品加工、鹅鸭食品加工、包装制品生产为关联的产业集群区,进一步拉长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港南区羽绒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主要目标:到2015年,港南区羽绒行业产值达到50亿元,到2020年,港南区羽绒行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主要措施如下:
(一)增加土地储备,积极争取用地指标。要切实解决好项目企业建设用地指标问题,这是制约羽绒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要加强征地拆迁工作,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多供给用地指标,加快项目用地报批进度,确保项目能及时安排建设用地。
(二)加强扶持服务,培植地方羽绒品牌。扶持现有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逐步向制成品企业转型发展。鼓励现有各企业注册品牌商标,改进工艺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争培植出一批知名羽绒品牌。同时,服务好羽绒工业城在建的和准备开工的羽绒项目,通过发展一批重点羽绒制品企业、仓储物流企业和产业配套企业,带动传统羽绒产业的升级。重点扶持扬翔年屠宰5000万羽肉鸭项目,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养鸭,壮大羽绒原料基础。
(三)加强招商引资,做大集群规模。继续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技术、人才投入到港南的羽绒产业集群发展中。一方面,瞄准萧山、常熟等地大型羽绒企业,瞄准国际著名品牌羽绒服装、寝具企业,进行目标明确的招商。另一方面,针对羽绒配套产业、以及纺织服装专业批发市场和羽绒服装、寝具展销中心、大型鹅鸭养殖基地和鹅鸭食品加工进行招商。
(四)出台扶持羽绒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安商软环境,进一步完善扶持羽绒行业做大做强的优惠政策,以达到扶产业集群经济,一业兴百业旺的目的。实行稳定宽松的优惠政策,借鉴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为羽绒产业发展提供稳定良好的政策环境,确保港南区羽绒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