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免费注册
“活拔绒”事件给中国企业敲响警钟
2009.04.02 新华报业网

  自从瑞典一家电视台播放了中国企业活拔动物绒毛的节目后,我国生产羽绒制品的企业在欧洲市场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寒流”,部分欧洲消费者开始抵制中国企业生产的羽绒制品。

  “活拔绒”事件的发生,原因复杂。但笔者认为,一言以蔽之,该事件是因“利”而起,为“利”而争,是给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敲响的警钟。

  首先,“活拔绒”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中国占国际羽绒市场70%份额,2008年中国1322家羽绒企业对欧洲出口羽绒羽毛及其制品,共合7.2亿美元。反观欧洲各国,“要裁就裁外国人、要买就买本国货”已经被或明或暗的喊了出来。在金融危机中,这么大的一块蛋糕被中国企业拿走,即使不出“活拔绒”事件,其它事件肯定也会发生。因此,对此事件,我们要冷静面对,无需大惊小怪。
  

  其次,“活拔绒”事件倒逼国内企业自省。无风不起浪,“活拔绒”事件之所以能授人以柄,国内企业对利润的狂热追求急需自省。对企业来讲,追求利润是硬道理,但硬追求利润则没有道理。从中国羽绒信息网紧急挂出的“不要继续宣传和生产活拔绒”的通知到中国农业技术网介绍“活拔鹅绒应注意的问题”的技术文章,说明国内企业涉嫌部分程度上对动物的不人道行为。因此,理性生产是当前企业需要深刻自省的问题,海外市场的游戏规则还要遵守。
  

  另外,“活拔绒”事件最重要的是强化“危机意识”。随着金融危机的更加肆虐,国内羽绒企业出现的危机可能衍变到其他行业,当务之急,国内所有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到国外经营的困难和海外市场的险恶,强化危机意识,增强危机公关能力。
    

  外国人还要做什么,我们难以预测。当前中国企业能做的除了从容面对、冷静应答外,最重要的还是理性生产。印第安人有句谚语:“如果我们走的太快,停一停,让灵魂跟上来”,中国企业在“活拔绒”事件中尤其要做的,可能恰恰是让灵魂追上现实的步伐。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