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免费注册
碳标签“来袭” 纺服企业面临大考
2011.06.29 祝炜据《中华纺织网》编辑

编者按: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低碳环保问题终于正式被推上了议事日程,不少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法令,对进口产品的低碳环保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出口纺服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

碳标签“来袭” 纺服企业面临大考

法国政府近日出台的“新环保法案”要求,法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将被强制性要求披露产品的环境信息,这其中包括要标示其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及其包装的碳含量,即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CO2)量在产品标签上用标示出来,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该法案已于2010712日通过,201171日将开始试运行至少1年。

    作为全球化产业链条上的供给方,中国大部分纺服外贸企业也势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注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低碳环保,成为日后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节能减排意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低碳经济的趋势已不可抵挡。当前,环保产品打上碳标签的做法开始被欧美、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所推崇,并开始以建立相应法律法规的手段付诸行动,这势必会影响今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产品出口。

其实在当前国内纺服企业的发展规划中,低碳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低碳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摆在了企业面前。

向低碳发力

    近几年来,我国传统纺服业对环保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有了不小提高。在各类环保原料的运用、生产环节能源的控制、污水废气的减排等方面,均可以看到进步。

更重要的是,在迎合低碳大趋势的过程中,企业的应对方案越来越成熟,并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以面料产品为例:在面料企业2011年春夏新产品的名单中,出来了越来越多的环保新纤维。尽管到目前为止,这些新产品并不是为面料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主力军”,但却是力量不可小视的“生力军”。

而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工艺的优化或是生产设备的升级,水、电费用的降低是立竿见影的。另外,还有一些面料产品,可以降低消费者实际穿着过程的碳排放,例如一种叫FLYCOOL面料,接触肌肤会产生瞬间凉感,可以让穿着者的环境空调温度调高1℃,约可节省3%~5%的电费,减少0.66kg左右的碳排量。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认为:环保主题产品应该在每款产品上打出能够减多少碳排放量的指数,而不是只打出环保招牌,没有数据支持。

其实,企业也想将低碳成果展示出来,但行业目前没有通用的统计手段,也没有验证这个数据真实性的权威机构,让企业也有些许无奈。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拉开了国内面料企业与碳标签的距离?

贴上碳标签难在哪儿?

首先是高成本的限制。环保产品由于使用了新型原材料或大量资金,高成本投入导致了产品高价格,打破了以往国内产品的价格优势,国外客户一时难以接受。

其次是生产管理的高要求。这一门槛直接将许多中小企业挡在门外。环保产品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同时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和进行技术研发,因此,仅限于一些较大的规模企业进行生产,而大部分中小企业无力为之。

最后是目前国内环保产品检验标准缺失,或是与进口国环保标准不一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在谈到中国要实现纺织强国的终极目标时,强调的是标准话语权和时尚话语权。而代表着未来主流趋势的低碳经济,作为其坚实后盾的低碳标准,是当前国内纺服行业提升需要突破的一大关键点。

然而,摸清楚行业现状是为了更准确地扫清障碍,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当然,突破口并不难找到,难的是如何去突破。

突破口在政府也在企业

我国出口纺服产品为了应对碳标签“来袭”,唯一的方法就是生产出真正符合国际标准的低碳产品。用产品来说话,才能掌握对外贸易中的主动权,而当前现状的突破口,在政府也在企业自身。

从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来分析他们应该做些什么。首先做到优化产业布局,将低碳产业摆在行业显著位置;其次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另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制定对低碳企业的财税优惠和补贴政策;最后,一些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加强低碳产品检验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确保检验能力满足出口企业的要求。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除了可以采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手段来生产符合市场的低碳产品外,合理布局国内外市场,有效规避碳标签可能带来的风险,也是当前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而必须选择的应对方式。当前很多企业都在加大内销市场的比重,相对而言,内销市场比风云变幻的外销市场更好掌控,虽然他们也需要去重新调整自己去适应内销市场机制。同时,企业可以大力开拓新兴国外市场,以市场多元化分散发达国家“碳标签”带来的风险。

收藏
分享: